旧时成都北部主要是官署区,南部主要是在官署管理之下的集市区。整个城墙的范围大约相当于今天成都市区东至青石桥一线,南至文庙后街一线,西至长顺街一线,北至羊市街一线。

蓝桥生(1884年-1950年),成都人,本名裴铁侠。1904年留学日本,早起同盟会会员。1912年回国,曾任四川司法司司长、《西成报》总编辑。1915年赴京任内务部顾问。因见政局混乱,于是退出政界,回到成都潜心古琴技艺,收藏海内名琴,成为一代著名的古琴大师。1937年成立“律和琴社”,自任社长。他收藏了一张我国古琴制作史上的巅峰作品——唐代四川制琴大师雷威制作的“雷琴”以及另一张唐琴“古龙吟”。他在以琴会友中迎娶的夫人沈梦英又从娘家带来又一位雷氏名家雷霄制作的另一张“雷琴”,于是他家拥有号称“大雷”与“小雷”的、令同行羡慕不已的“双雷”,以及宋、元、明、清各种名琴二十多张。
他和夫人晚年居住于宽窄巷子西口旁的原同仁路48号“双楠堂”小院,直至辞世。

吴虞(1872年-1939年),字又陵,号黎明老人。启蒙思想家、学者。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任四川《醒群报》主笔,鼓吹新学。1910年任成都府立中学国文教员,不久到北京大学任教,并在《新青年》上发表《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说孝》等文,猛烈抨击旧礼教和儒家学说,在“五四”时期影响较大,胡适称他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特别是在1919年第六卷第六号《新青年》上发表的《吃人的礼教》一文,与鲁迅的《狂人日记》一起在全国产生了轰动的影响。著有《吴虞文录•别录•日记》、《秋水集》,编选有《国文选录》、《骈文选读》。1920年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国文系教授,晚年任教于成都大学、四川大学。曾居住于宽窄巷子西口旁的栅子街50号的“爱智庐”,直至辞世。

曾孝谷(1873年-1937年),名延年,一字少谷,号存吴。四川成都人。中国早期话剧奠基人之一。1906年考取官费留日,9月与李叔同同时进入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选科。于1906年与李叔同等人共创春柳社。毕业后他于4月入西洋画科研究科,为该画科的第一个中国研究生。同时他是中国早期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与日本新派剧人交往甚密,在编剧与表演上都颇有成就。回国后,在四川安心执教,不复登台。曾孝谷参加了春柳社1907年-1908年的四次公演,在编剧、表演和舞台美术各方面都发挥了主导作用。特别是对《黑奴吁天录》剧本的重大加工,其功难泯。此剧在艺术上第一次采用话剧形式,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一部话剧剧本。曾居住于宽窄巷子西口附近的小通巷内。

巴金(1904年-2005年),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生于成都一个旧式的大家庭中,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巴金对宽窄所在的少城有深厚的感情,在其作品中有详尽生动的描写。